当前位置:首页  >>  留学百科  >>  留学动态

美国人眼里的我们 VS 真实的我们(3),快来看看能否对号入座

作者:    浏览次数:1091    发布日期:2019-02-22

剩女、虎妈、独生子女……


2019年,美国人谈起中国想到的仍是这些“标签”


《纽约时报》最近给对中国好奇的西方人提供了一份书单:


除了有关中国的游记和历史类的书籍,关于催婚、独生子女、虎妈教育、北上广漂等等中国特色话题的书籍更是不少。


这些书里呈现的中国,也许有中国人都没发现的另一面——


今日标签——打工妹


《Factory Girls: From Village to City in a Changing China

张彤禾(Leslie T. Chang)


张彤禾


作者简介:

张彤禾,《华尔街日报》前记者张彤禾,《寻路中国》作者何伟的夫人,这对美国夫妻撑起了中国非虚构叙事的一片天。本书目前已有中文版,为作者本东莞卧底三年,以亲身体验写出的纪实作品。


《打工女孩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,用美国记者的眼光,深入洞悉中国城市和农村生活的细节。作者张彤禾跟随书中的女主角敏一起过年回家,目睹了中国农村千百年来未变的风俗。


那种封闭、落后、蒙昧与孤独,外界很少有人知道,也很少有人记录成文。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讲述工厂女孩的故事,而在于教会读者如何观察中国,思考当下,如何摆脱那些标签式的用语,比如农民工这个称呼。





打工,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从香港传入中国内地,最初在广东省流行开来,后来逐渐流行到中国各地,在广泛在中国内地流行之后,词语的含义发生了变化。


“在哪儿打工呢?”,它通常作为学历较低,收入较低人们之间相互的问候语,往往含有离乡背井,寄人篱下,拖欠工资的潜含义,对于上过大学的人,或者“城里人”,人们通常不会用“打工”来问候。




多数打工妹在很年轻的年纪就会被安排婚姻,通常也是打工弟,两人腊月回家匆匆相亲,正月里就定下婚礼,完婚以后两人再一起踏上新的“打工”之路,养活老人以及随时可能降临的小天使。



女孩儿们,多年过去了,你们还好吗?




想具体了解“别人家的大学”在学什么吗?想理智选择适合自己的海外名校吗?你的成绩离梦校还有多远的距离?怎样才能写出漂亮的文书?联系我们吧~




渝ICP备17010841号-1  渝公网安备50010602503783